前几天刷生财有术,看到一个帖子,内容让我有点意外 ——

亦仁说,社群要做出创新的玩法,可以参考别的成熟行业。
按照正常思维,我们做一件事情,肯定是去参考同行的竞品。因为大家做的事情都有共同点,方法、思路应该更容易借鉴。
而且,这个方法举一反三后,不仅适用于社群,还能在其他各个领域,比如写作、赚钱,也更容易做出 10 倍好的效果。
我们先来看一下,生财有术的哪些产品,是参考其他行业的?
生财有术第一期开放时,价格是这么定的:圈子定价 365 元一年,每满 100 人,入圈费涨 100 元。
这种阶梯式涨价的形式,在当时的社群玩法里几乎没见过,所以就很新奇,当然效果也很好。
因为衣服越少,就越稀缺,而物以稀为贵,说明价值更大,就能卖更高价钱。
生财有术的涨价策略,和这个有类似的地方。不过不同点是,它是随着人数增长而涨价。因为人数越多,就说明社群被人认可的越多,也说明价值越大,就值更多钱。
生财有术的核心是内容,如果按正常思维,可能做个内容合集,或者整理成电子书,或者打印一个实体书。
而生财日历,是把内容用另一种形式呈现,这参考的肯定不是同行。而是其他行业,比如豆瓣日历,或者其他平台。
目前看,效果不错,2021 年生财日历已经卖出 11 万册了。
还有生财扑克,参考的也是其他行业,我们常玩的扑克牌。


每月 4 月 18 日是生财有术的会员日,社群会提供近万元的奖品,给用户抽奖。
但大家在公司上班时,每月一次的团建,能促进团队的氛围。这可能也是亦仁参考的地方。
除了上面这些,还有大航海计划,是参考企业立新项目,还有龙珠、夜话、线上团队……等,都能从其他行业找到相同点。
当然,上面几点只是我从个人角度,从外部的分析,不一定准确,甚至就是错的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发,也能从侧面验证,这个参考其他行业的思路是有效的。
可能还会有人说:那些玩法我都见过,没什么了不起的。
这其实很正常,一个创新的东西,肯定有部分用户觉得没新意。但是,我们参考其他行业做创新,只要大部分人、或者说,产品的大部分目标用户觉得有意思、有价值就够了。创业从来拼的都是拼概率,而不是 100% 成功。
所以,从理论上看,亦仁帖子里说的,要想做出创新的玩法,可以参考其他行业的思路,是可行的。
我一直认为,学习一个优秀思路,不仅要看怎么做,还有研究它的原理。
只有搞清楚原理,我们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,找到解决方案。否则,只知道一个「参考其他行业」的说法,可能无法落实到行动。因为其他行业太多,他们的案例、模式、产品当然就更多,参考什么?怎么参考?这都是问题。
人们之所以喜欢一个东西,是因为比较熟悉这个东西。这个效应叫做“多看效应(Mere Exposure Effect)”。
如果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,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恐惧。因为面对未知事物,人缺乏安全感。这是原始社会遗传下来,基因里留存的东西。
因此,当我们想要做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,一定要先保证它是用户熟悉的。
当然,单纯熟悉还不够,需要加一些意外因素,这样才能人喜欢。
比如,phone 刚出来的时候,乔布斯说,这是【 Ipod + Phone + Internet 】。
3 者加一起,用户会觉得:这还能加在一起?—— 意外。
换到这里,我们在本行业做事,用户就会觉得熟悉。这时候,如果我们把其他行业的陌生玩法嫁接过来,用户就会觉得意外:怎么还能这么玩?于是,用户就会觉得有意思。
相反,我们思考一下,如果在本行业做事,总是参考同行业的玩法,这些玩法用户基本都见过,所以无论怎么变,都不会有太大的意外,就更不可能会觉得惊喜了。
熊彼特在他的名著《经济发展理论》里也说:创新 = 旧元素 + 新组合。
乔布斯也有一个观点,他说创新不是创造全新的事物,而是把不同的事物关联起来合成新事物,这叫创新。
所以,我们就知道了,这种「参考其他行业」的思路能有效,是因为它把旧元素重新组合,在熟悉中增加了意外,于是就让用户产生了惊喜的感觉,也就有了更大价值。
那么,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策略,能指导我们行动,比如 ——
- 哪些是旧的?
- 怎么组合就能变得新的?
- 具体该如何实施?
当我们碰到一个很厉害的理论、模式、产品的时候,一定要想一下,这个理论、模式、产品,能不能套用到其他需求、场景、用户,理解了这套组合拳的打法,你会发现,互联网到处都是赚钱机会。
这段话其实就在讲:如何把旧元素重新组合,得到创新。
当我们碰到一个很厉害的理论、模式、产品:这是旧元素。
也就是,如果你在其他行业看到一些优秀的理论、模式、产品,但不知道如何用到自己身上,那可以从用户、场景、需求 3 点来入手——
一个优秀的理论、模式、产品,是否可以换成另外一个用户群体?
比如,我有一个《不用写代码的爬虫课》,它原本是用来抓数据的,是属于程序员才会做的事情。
在一个领域里验证过有需求的产品,在另一个群体里,大概率也会有类似的需求。因为人性是相通的,比如,爬虫能提高效率,每个用户群体都会追求效率。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一下,如何将这个需求,做成不同的形式,帮不同的用户解决问题。
这里的关键点是,要通过表象,分析出理论、模式、产品的底层用户需求。然后根据底层需求,对应到不同的用户群体,拓展出不一样的功能、或者服务,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。
一个优秀的理论、模式、产品,是否可以换到另外一个场景?
比如,你看到一个店家卖衣服,它根据衣服数量变少,就把价格变高。
这时候,你可以思考,这个「根据某个因素变化来让价格变动」的策略,除了卖衣服的场景,还能换到哪些场景?
注意,上面的「某个因素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变通,否则就又变成死的了,只能卖衣服。
后面的「价格变动」,可以换成增加、或者减少,还可以把价格,换成其他具有相同作用的东西。
亦仁换到了社群上,「某个因素」变成了社群人数增加,价格变高。
我可以换到课程上,「某个因素」变成课程销售数量增加,价格变高。
还可以换到运营活动上,「某个因素」变成活动参与人数增加,门槛提高。
这里的关键,要通过表象,分析出理论、模式、产品的原理。思考 ——
- 哪部分需要变通?
- 为什么要变通?
- 换到不同场景下该如何变通?
一个优秀的理论、模式、产品,是否可以换到另外一个需求上?
比如,今年的「七夕孤寡蛤蟆」活动,把里面的元素拆开,可以想到相似的需求——
比如,去年生财有术的一个圈友,复制了七夕蛤蟆的案例,做了圣诞老人的活动,日入 1000 块。


上面 3 点,就是一个具体策略,能帮助我们,从「用户、场景、需求」角度,参考其他行业、案例,做出创新,找到赚钱思路。
我的星球里经常有一些提问,说自己想赚钱,却不知道该做啥。
事实上,每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知识、技能、信息、兴趣、专业(熟悉),我们要做的,就是参考其他行业、领域的成功模式、产品、案例(意外),从用户、场景、需求入手找出一些元素,然后拼到一起,肯定能找到突破点,也就能找到赚钱思路。
1 我有一个知识/技能/专业/……,但不知道怎么能做的更好(赚钱)。
2 我看到其他一个好(赚钱)的东西,把它的优点拆出来,和自己拼到一起
甚至可以说,那些让你惊喜、意外、喜欢、效果好、赚钱的东西,都是“拼凑”出来的。
可能有人会说,不就是拼凑嘛?我现在知道了,那又怎么样呢?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呀?
这是肯定的。因为拼凑看起来简单,但它也是有前提的。前提是,你有至少 1 个元素能拿来拼。
很多人不是不会拼,而是没有东西可拼。他平时没有花时间看一些优秀案例、产品、模式,所以肚子里没有东西。这种情况下,无论看多少好方法,都没用,因为没东西可以拿来拼。
你看的越多,积累的元素越多,到了需要用的时候,就会自动冒出来大量可以供你「拼凑」的东西。
你想练习写作,就多看高手的好文章,把里面的精彩结构、案例、金句等都记下了,自己写的时候,就可以拿过来拼。
你是做营销的,就多看优质产品包装、商品详情页、课程海报等,把转化逻辑、标题、配色等记下了,自己用的时候,就可以拿过来拼。
你要赚钱,就多看赚钱案例,把不同案例的需求、流量、营销、变现的方法、思路全部记下来,自己用的时候,就可以拿过来拼。比如,上面做圣诞老人、财神的朋友,就是因为在生财有术看的多,所以遇到事情,就自然能想到该怎么做。
当一个人足够勤奋,那他的赚钱兵器库就会越来越丰富,然后可以「拼凑」的元素就越多,赚钱思路就会源源不断,这种人怎么可能赚不到钱呢?
其实,这篇文章除了分享创新方面的思考,还有同样一个格外重要的作用——
通过了解、并分析亦仁参考其他行业,做社群的原理、方法,以及在赚钱方面举一反三的应用,让我们深刻的理解,要想拥有和高手一样的赚钱洞察力,平日里要下的苦功夫有多大。
这个认知真的非常重要,因为如果没有这个认知的话,有人就会误以为那些赚钱高手的信手拈来是靠聪明的。不对,我们靠的是耐心、勤奋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。
只要我们足够勤奋,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,赚钱也一样。
············END············
文章来源于公众号:多元思维Ha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