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为文案君合作专栏 经授权转载来源:熊猫文案(id:creatwriter)作者:熊猫文案
现在请你想象一下,你坐上了时光机,来到了上个世纪50、60年代的美国。某种程度上这里和今天的中国有点相似:经济开始腾飞,人们开始消费升级,追求大房子、大车子、大电器、大钻戒……整个国家就像一辆加长加大的豪华轿车,浮华高调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如果让你负责推广一辆陷入滞销的迷你小车,几乎是死路一条吧?
幸好它遇到了伯恩巴克。在当时的美国人眼中,小、丑、土等是甲壳虫最大的缺点。伯恩巴克非但不回避这一点,还在广告中公然把它放大。
标题:“再过几年,它就变得好看了。”
内文:
“丑死了!”
“好土!”
“这车子的外观设计找木匠做的吧?”
“真搞笑。”
“谁家的餐桌跑出来了?”
“无语!”
纽约杂志曾经说过:“这就是VW,它比任何东西都能保值。
一部1965年的VW,比同年生产的任何一部美国轿车都值钱。可能只有凯迪拉克除外。”
1加仑能跑27英里。机油只需加几品脱,而不是几夸脱。
没有散热器。后置引擎。保险费低。
时价1799美元。很棒,是不是?
伯恩巴克的做法是:让tihnk big的人,脑子里开始兼容另一个矛盾的认知:think small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,他用的手法,其实就是激发起用户的认知失调。
什么叫认知失调?人类都有追求一致性的需要,所以,当脑子里面同时运行两套矛盾的认知时,内心就会有压力和不适感。随着紧张感越来越强,人们就会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,来重新获得内心的和谐。
认知失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动机。正如《人类简史》的作者尤瓦尔·赫拉利所说:“人类很少把所有的信念都投注在单一的故事上,而是有个“信念组合”,里面有几个不同的故事、几个不同的身份认同,可以配合需求任意切换。几乎所有的社会和运动,都有这种认知失调的情形。”
为什么想要改变人们那么难?因为,我们看重思想、情感和行动的一致。如果你的产品让人们面临了不一致的威胁,他们就会很不舒服,千方百计去设法防止这种威胁成为事实。
曾经有一个狂热教派“预告”了世界末日的到来,结果世界末日没来。人们以为这下信徒们会幡然醒悟了吧。但让人惊讶的是,信徒们感觉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定了!因为他们认为:是他们的坚定信仰,拯救了这个世界!
所以,在尝试改变用户之前,必须先问自己一个问题:哪些用户的固有认知,会阻碍用户改变?
01 顽固的合理化路径
深夜不想睡的打工人会安慰自己:我敷了最贵的眼霜。抽烟的人会自我开解:活得再久,不抽烟不喝酒,白在世上走。每当我们感觉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,出现行为和认知不一致时,我们就会找借口,让这件事合理化。这其实就是修复认知失调的一种方式。
找借口,也意味着消费者往往不愿意去改变现有习惯,即使现有习惯对他们不利。
举个例子,Keep曾面临用户黏性下降的困境。这时候,如果只从产品的设计层面出发,例如设计一套老用户召唤机制,往往是无效的。为什么?因为阻碍人们不再继续使用keep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忘了打开,而是他们不想打开。
运动本来就是反人性的。从进化的视角来看,我们之所以能活着,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懂得节省能量、囤积脂肪,这样面对饥荒危机时他们才能安然度过。这一套喜欢懒惰、省力的快捷程序,几万年来刻在我们的基因里。
当我们尝试PK几万年的本能,用运动、学习、创造等更高级的欲望,去代替吃喝等低级欲望时,我们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。例如怕苦、怕酸疼、怕极限考验等等。而遇到阻力时,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突破自己,而是习惯性地找借口:“放弃一次没关系”。“今天天气不好明天再说吧。” 久而久之,就会彻底放弃。
所以,想要让用户重新开始使用Keep,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认知,让它和用户的固有认知矛盾冲突。
首先,找到用户心中阻碍行动的固有认知:例如“怕做没有把握的事”,“怕被人盯着看”,“怕没有安全感”。然后,文案需要戳破心理安慰,从“我怕到“我更怕”的句式,激发人们重新思考,实现态度转变。
02 产品带来的负面认知
03 行为门槛太高
如果产品需要的认知和行为太复杂,让用户感觉做起来很难,就需要通过营销降低行为门槛。
例如台北古典音乐电台在推广时发现,受众害怕听不懂古典音乐,所以干脆不听。所以他们写了一则文案,告诉受众:“不要害怕听不懂,其实古典音乐就是曾经的流行音乐。神童莫扎特就是曾经的新新人类,写抗议歌曲的贝多芬就是17世纪的罗大佑。今天的流行,就是明天的古典。”从而帮助人们降低行为门槛。
再来感受一下,当兵这种超高的行为门槛,是如何被降低的。美国征兵署曾经请一位心理学家为他们写了一个征兵广告:
“来当兵吧!当兵其实并不可怕。
因为入伍后无非两种情况:有战争或者没有战争,没战争有啥可怕的?
有战争后又有两种可能:上前线或者不上前线,不上前线有啥可怕的?
上前线后又有两种可能:受伤或者不受伤,不受伤又有啥可怕的?
受伤后又有两种可能:轻伤和重伤,轻伤有啥可怕的?
重伤后又有两种可能:可以治好和治不好,可治好有啥可怕的?
治不好更不可怕,因为你已经死了。”
很多公益广告之所以无效,是因为他们诉求的问题太大了,例如保护地球母亲,或者别让北极融化之类的。让人觉得:这么庞大复杂的问题,我一个人好像也改变不了什么,于是心安理得继续忽视。而类似冰桶挑战的公益活动,就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参与机制,简单到人人都可以行动起来,于是迅速风靡全网。
为什么有的人宁愿买一双2000的鞋,也不愿意花20充值视频会员?为什么成天说着要减肥的人,也喜欢说: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?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着不要,身体却很诚实?这是因为,同一个人受不同情境、不同身份的影响,往往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行为。
很多时候,我们心里想的是绝不,行为却啪啪打脸。只要你留意观察,就能发现,这样的“真香”定律无处不在。所以,当你的产品能直接指出这种不一致或者不合理时,就能激发心理失调。
01 指出言行的不一致
某体检项目就发现了人们行为上的前后不一致,以彼之矛攻彼之盾:
“每年花3000给车做保养,却不舍得给自己花300做保养?”
某洗发水发现,一个自诩很 MAN 的男人,却用着女票或老婆挑的洗发水:
为什么要用不合适的洗发水,让自己闻起来娘娘的?
还有著名的专业打脸大户耐克,专注打脸几十年,还让人觉得:有道理啊!
“昨天你说明天。Yesterday You Said Tomorrow. ”
02 过去和现在的不一致
这个时代,
每个人都在大声说话,
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。
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站上高度。
但是也在瞬间失去态度。
当喇叭声遮盖了引擎声,
我们早已忘记,
谦谦之道才是君子之道。
你问我这个时代需要什么,
在别人喧嚣的时候安静,
在众人安静的时候发声。
不喧哗,自有声。
别克君越,新君子之道。
3)调用经验,推动行为
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房地产文案:错过了十年前的买房,现在你还要错过下一个十年吗?就是让人们想起记忆中的类似情境,来指导今天的行动。
某书店文案:哪有什么爱读书,只不过是不想输。就是调用了人们记忆中因为不擅长学习而输掉的惨痛经验。
03 现在和未来的不一致
当人们在思考现在和未来时,会不自觉地使用两套思维模式。
当思考近期的事情时,人们习惯用具体而形象的方式,更看重我能快速获得什么?即“是什么”WHAT的思考模式。
例如可口可乐鼓励大家“享受这一刻”;小龙坎火锅告诉你:“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。如果有,就吃两顿。”无论是APP 上的小红点,还是游戏中刻意设置的奖励机制,都利用人们喜爱即时回馈的心态,不断让消费者用了又用,形成上瘾。
但当我们在思考和计划较长远的事情时,就会倾向于较为宏大而抽象的方式,更看重为什么要做这件事,即“为什么”WHY的模式。例如读mba能不能带来成功和幸福?吃维生素会不会让我更健康有活力?买保险会不会让我老年无忧?……如果答案是yes,人们大概率会启用这个计划。所以当你的产品需要较长期才能感知到价值,你可以鼓励人们启动“为什么”的思考模式,绑定未来的长期回报。
例如保险会鼓励消费者:穿越时间,和明天的自己对话。保健品会告诉消费者:有健康才有未来。
人们做出很多行为,是为了确保未来不后悔。所以你也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“预期后悔”,狠狠地戳中他们的内心。
比如香港楼市低迷时,奥美为某楼盘做的广告是:孩子的童年,只有短短几年。言下之意是你可以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再买房,但孩子的成长不会等待。难道你希望以后再后悔吗?
比如某白酒的扎心文案写的是:现在不做点傻事,老了以后何以话当年?
连电影都会利用这个心态,写:有些事现在不做,一辈子都不会做了;电商直播促销打折都会怂恿你:妹妹们,不会补货哦,卖完咯就是没咯。
04 意图和结果的不一致
“为了实现梦想,有时候,你得先放弃梦想。”
“以前什么都无所畏,现在什么都无所谓。”
“待在北京的不开心也许只是一阵子,离开北京的不甘心却是一辈子。”
曾经有支刷频级的广告《你不必成功》,文案戳中了很多人。
“你不必把这杯白酒干了,
喝到胃穿孔,也不会获得帮助,不会获得尊重
你不必放弃玩音乐,不必出专辑
也不必放弃工作
不必介意成为一个带着奶瓶的朋克
大部分会议是在浪费时间
你不必假装殷勤一直记录
你不必总是笑
不必每一条微信都回复
不必处处点赞
你不必有什么户口
也不必要求别人要有什么户口
你不必买大房子
不必在月薪一万的时候就贷款三百万…….
你不必成功”
我还记得,当时正在路上奔波恰饭的熊猫文案,看到这只广告,瞬间就被击中了。一连串的你不必,每一句,都像一根黄蜂尾后针,针针见血,句句带泪。所以,当片尾出现京东金融的 logo 时,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,正准备抹泪的手来了个急刹车……啥意思?不成功就借贷?
这就是文案成功地唤起了失调,但产品却承不住,给不了解决方案。
类似的还有:“有时吃一口,就泪流满面,不是因为辣椒太辣,而是因为家乡太远——每日优鲜”。
看起来怪怪的,是因为背后的逻辑是混乱的。当我们被柔软的文字唤起了思乡之情,广告却说,上直供水果蔬菜的电商平台吧!试想,如果换一个产品来承接,例如 “故乡车站,知根知底的故乡美味”,或者:“中国高铁,缩短你和家的距离”,都会更合理。
所以,当你想改变用户态度时,必须思考清楚,你的产品来是否可以提供解决方案,修复用户的失调点。
认知失调,可能是营销中容易被忽略,但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。这篇文章,想和你分享,如何针对“信念组合”,唤起用户的认知失调,以推动用户改变态度或改变行为。以下是整理好的脱水版干货,拿走不谢。
1 发现认知阻力
三个角度,发现哪些固有认知,阻碍了用户改变?
2 创造认知失调
四种方式,指出两种或多种认知的不一致和矛盾之处,创造用户失调感。
3 修复用户认知
创造失调后务必要提供产品作为解决方案,帮助用户修复认知,重新达成内心和谐。
实际工作中,你还遇到过哪些很难写的文案?欢迎留言告诉我。
参考资料:
Cooper, J. (2012).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. In P. A. M. Van Lange, A. W. Kruglanski & E. T. Higgins (Eds.),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(pp. 377-397). London, UK: SAGE Publications Ltd.
Joireman, J., Smith, D., Liu, R. L., & Arthurs, J. (2015). It's all good: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duces negative and promotes positive responses to service failures among value-aligned customers.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& Marketing,34(1), 32-49.
文章来源于公众号:文案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