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,他报了很多新媒体相关的课程:写作课、运营课、数据分析课……
他这下慌了,又改口道:我是用了,但效果不好。因为实际操作中的问题,和课程讲的不太一样。所以我……
我也觉得奇怪,那些课程都是有名气的老师开发的,也有不少学员听过,课程反馈不错。
最近,我社群里也有不少人在听其他课程,大家经常在群里讨论学习经验,不少人也有这个困惑,就是听了课程不会用。
某天,我看到一句话:这些课程,是针对大部分场景,而我的问题,在这个场景之外。
比如,大部分写作课,都是根据已经存在的优质文章,提取出共同点,做为课程。
例如,100 篇文章的标题都用了「引发好奇」这个特征,而且阅读都不错。于是,写作课就说,起标题的时候,应该用「引发好奇」的方法,大家觉得好有道理。
例如,10 本书里都讲到金字塔原理,于是,写作课说,搭建文章结构的时候,要用金字塔原理,大家觉得好有道理。
例如,100 篇文章开头都讲了故事,于是,写作课说,要多讲故事,这样阅读会更好,大家觉得好有道理。
因为这些方法,都有「事实」验证,就是前面提到的「100 篇优质文章」。
按理说,这些「共性」是根据历史经验归纳出来的,就应该能「复现」在未来,解决相似的新问题。
因为【归纳】,只能把具有【普适性】的因素提取出来,这也意味着——
课程方法面向的是【中规中矩、没有意外】的场景,当然也只能是这种。
因为那些个性化、具体化的场景,很难、甚至无法提取出共同点。
这些个性化的问题,很难,甚至就没法【归纳】,因为范围太太太太大了。
于是,作者为了方便,就取最普适,范围最大的一点:引发好奇。
所以,我们实际应用中,100% 都会遇到个性化、具体化的场景。
你只知道「引发好奇」可以让标题更好,但你不知道,这篇文章——
- 1 是否适合使用「引发好奇」?
- 2 适合的话,该从什么角度切入?
- 3 切入的话,该怎么套用?
- 4 ……
如果用「引发好奇」取一个成功标题的影响因素有 100 个,那知道「引发好奇」的技巧,只占最多 10%,上面的 1、2、3、4……才是核心。
换句话说,听了课程方法,只占能正常使用方法的 10%。
因为课程归纳的【共性】方法,无法解决这个个性问题,所以就没有用武之地。
而且,标题也并不是优质文章的决定性因素,文章的逻辑、选题、案例、细节,也很重要,甚至占到 80% 左右。
- 用户听了课,觉得学会了「引发好奇」的方法
- 但实际中,不知道如何具体使用「引发好奇」起标题
- 退一万步,就算起好了标题,其他因素做不好,文章质量也不会好,用户就会觉得,这个起标题的方法没用,进而觉得课程没用
课程介绍说的是:你只要使用「引发好奇」,就能起出好标题,写出 10w+。因为那 100 篇爆文,就用了「引发好奇」这个技巧。
但实际上:「引发好奇」标题只占一篇 10w+ 文章的 20%,甚至更少。
实际情况的相关性:那 100 篇爆文,使用了「引发好奇」。它们之间有关系。
课程宣传的因果性:因为使用了「引发好奇」,所以那 100 篇文章做到了 10w+。
因为只有这么写,用户才会觉得,一听课程就能起出好标题,写出 10w+,课程才能卖出去。
到这里,你可能明白了,任何课程,都不是救命稻草。无法让人直接拿来用,拿来产生效果,拿来改变自己。
听一个课程,需要听课的人在实践中,根据具体情况,灵活变通、拓展、改进,才能正确「使用方法」,看到效果。
这个【变通、拓展、改进】的能力,其实就是【归纳】的反向操作。
我们反推一下,大部分人没有做课程的能力,也就不具备【归纳】的能力,那就很难做到反向的【变通、拓展、改进】。
于是,课程里的方法,对大部分人来说,都没法落到实处。
不止课程,看到一篇文章、分析一个案例、听别人讲述等等,都有这个问题。
我们要不断练习这种【变通、拓展、改进】的能力,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用课程里的方法。
事实上,当你有了【变通、拓展、改进】的能力,你就能自己【归纳】出方法,也就不必听课了。
这个需要大量思考、实践、改进,没有课程能教,没有人能教。
所以,不要一直听这个课程,听那个课程,学这个方法,学那个方法。
找到一个方法,然后用到各种不同个性化、具体化的场景,大量重复练习【变通、拓展、改进】的能力,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。
这个【变通、拓展、改进】的能力,才是一个人要练习的终极能力。
每个人都想从课程中找到捷径。但实际上,并没有捷径。
如果你能耐下心来,多思考、多研究、多琢磨,那就能更快提升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