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几天有个花友,在星球提问,大意是这样:
夫妻小两口,准备在深圳买套500万左右的房子,除了攒钱,还需要准备什么?
这个问题很有意思。买房子,什么最重要?
钱,当然是钱最重要。
但大部分人的问题就是:没钱……或者说,钱没那么充足。
你和你爱人两个家庭,六个钱包,一辈子的积蓄,就这么多。你再上心,短时间内也没法凭空变出钱来。
这么一看,问题一下就变了。
当钱的数量在短期内是一定的时候,钱反而没那么紧要了。
恰恰相反,怎么把有限的钱,更有效的花出去,创造更大的价值,才更重要。
这是大多数中产及以下人群,在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候,都要面对问题。
财富短期内爆发的概率趋向于0,所以比钱本身更加值钱的,是学会怎么花钱,学会花得有效率、花出价值。
这个问题在35岁之前显得尤其重要。
因为35岁以后,大部分人就定型了。
换个角度讲,从一个人对花钱的态度,基本就能侧面推断出他目前的消费认知水平、视野和未来的成长空间。
不信你给身边的人对号入座试试。
根据花爷的经验,一般人对待花钱这件事,主要分三个层次,每个层次背后代表的视野逐渐递进:
1.只喜欢存钱,不为未来付费
老一辈里这种人特别多。
比如我爸,平常非常省。
除了抽点烟之外,也不爱买衣服、不出去下馆子。
所有的钱省下来只有一个目的,留给我以后安家(其实能起的作用很小),或者我万一出了事找关系去局子里捞我(我也不知道为啥他默认我这辈子肯定会进次局子??)。
老一辈人还有个特点,大多数消费,用在面子工程上。
我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,是我家新房装修,我爸一定要给客厅买一个立柜的空调。但这个立式空调,平常从来不开,因为比较耗电,他每年只在过年家里来亲戚的时候开一下——让亲戚看到我家有立柜空调,就是这个立柜空调的全部意义。
而如果有一天,你告诉他,爸,我每年去听课、买书可能要花几千上万块钱,他的反应一定是:“花这个钱干嘛?”
老一辈有这种消费观,我们无法苛责他们。
节省和积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、家庭环境的熏陶,就是这个样子。
但到了我们这一代,如果你想成为1%可以突破天花板的人群,你就必须重新思考一个问题:
钱是什么?
在早期,钱是贝壳,后来钱变成了金属,再后来变成了纸、变成了银行卡里的一串数字。
在不同的时代,钱的载体一直在改变。
这恰恰证明,载体并不重要,钱这个东西最重要的,是所有人基于它产生的共识,即:
我们所有人都认可,一张100元的钞票价值100元,可以买到任何售价100元的东西,虽然它的载体只是一张纸而已。
只有有了这种共识,钱才有了意义。
而这种共识一旦崩塌,货币体系就会崩溃。
比如去年伊朗的货币里亚尔一下跌掉了50%,你昨天100块还能买一个西瓜,明天就只能买半个,这你受得了吗?你肯定想赶紧把里亚尔换成另一种稳定的货币,不然这辈子就白干了。
那么钱的价值共识,是由谁来维护的呢?
主要靠我们的国家。
只有国家稳定,钱的价值才能稳定。
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,即使在社会稳定的状态下,国家也会对货币的价值进行调控,以满足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。
那么国家在调控的时候,会来问你的意见吗?
会给所有百姓做个调研,问问大家喜欢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吗?
不会,货币政策永远跟着大局走,不会询问某一个老百姓的意见。
二十年前,我妈一个月工资五百,她一分钱不花把这五百块存到今天,有意义吗?
真的没什么意义,不管是物价、人均收入还是货币政策,早就今非昔比了,但你能怪国家吗?
怪不了,从大局上来说,这二十年中国的发展简直神速,滚滚浪潮滔天向前,顾不上一朵没跟上节奏的小水花,是非常正常的。
正因为个人无法左右大局的形势,才越要跟上形势。
而形势就是,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国家,都希望未来能保持增长、越来越好。
所以对个人来说,钱只有正确的花出去,让今天花的钱在未来生出更多的价值,才是最好的归宿。
如果除了必要的积蓄之外,你没有拿出一部分钱用作投资,没有跑赢大局的增速,那就别怪大局把你甩在身后。
2.跨级打怪式付费
我在《月薪6千、1.5万、3万,应该如何理财投资?》这篇文章里讲过:
最好的理财投资,是投资自己、获取时间和经验的复利。
所以上面讲的道理,有一部分花友肯定是懂的。
他们说,花爷,我知道啊,要花钱投资自己,我现在可舍得花钱学习啦!
可是我发现,有不少人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。
在星球提问里,有不下10位花友问过类似这样的问题:
花爷,我想花几千上万元去读MBA、去买xx的课、去做职业规划,值吗?
我的回答只有一条:不要跨级打怪。
在小孩子的世界里,学习难度用年级划分。
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,小学中学大学,除了少数天才,大家都按部就班升级。
在游戏的世界里,怪兽也有等级之分。
青铜白银黄金,除非你是全服膜拜的人民币玩家,否则就得按等级杀出一条血路。
你看,你不会让小孩跨级读书,因为大概率会跟不上进度。
你也不会在游戏里跨级打怪,因为你打100级怪兽的装备,往往要打掉99级的怪兽才能拿到,跨级等于送死。
但成年人世界的问题就在于,很多事情,并没有清晰的标注难度等级。
我们要投资,要为未来付费,没错。
但市面上的教育、投资,都在不停降低参与门槛,夸大收益,忽视风险,让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严重跨级了。
比如MBA,名校的MBA商学课是干嘛的?
学习只是一部分,重点是课程背后的人际关系。
那些花几万块报名MBA的老板,眼睛都不会眨一下。几万块对他们来说,只是小钱,认识一个合适的老板、谈成一次合作,就回本了。
但对普通人来说,自身还没有可以和别人合作的实力,花这个钱去学MBA能值吗?
你真的见过有哪个成功的管理层或者创业者,是靠读MBA读出来的吗?
而比不值更可怕的是,上万块对普通人来说,不算小数目。
浪费有限的预算,就是等于浪费机遇,堵塞有限的未来发展空间。
类似的,投资P2P被卷钱跑路、投资xx币被骗,收益和投资渠道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掌控范围,同样是跨级打怪式付费的结果。
所以,聪明人花钱,不光要舍得花,还会额外注重性价比。
他们不会像葛朗台一样吝啬,也不会孤注一掷去豪赌。
每个聪明人都像精明的投资人,先花小钱,后花大钱。
他们把钱分成很多份,花在每一个可能加倍的地方,寻找到最佳的杠杆,再果断追加投入。
3.为杠杆付费
好了,现在我们知道了不能跨级打怪,要先花小钱,那么小钱应该花在哪呢?
阿基米德说,给我一根杠杆,我能撬起整个地球。
当我们想用有限的钱,去撬动更大的价值的时候,最好的方法就是花一部分小钱,去寻找那根杠杆。
而在我们这个时代,最常见的杠杆,是信息。
这也是老一辈无法理解的地方。
在很多人看来,信息是免费的,特别是互联网发达之后,我们拥有几乎无限的信息,为什么还要花钱去寻找杠杆?
恰恰相反,正是因为信息多到近乎无限,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才更加值钱。
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,理解这个世界,正在越来越贵。
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:
准备在深圳买套500万左右的房子,手头资金是一定的,怎么创造更大的价值呢?
买房这件事,就是典型的内行活儿。
因为房价动基数太大,内行人一个重要信息,哪怕帮你省1%,就不是小数目。
而且内行信息的最大价值,还不止是帮你省钱,而是帮你生钱。
我在《劳动人民如何买第一套房》里讲过:
任何一套房,如果不抱着投资的心态买,都是对自己和下一代不负责任。买一套不会升值的房子,那就是贬值。
粗略算一下,内行人能从哪些方面帮你生钱呢?
比如,内行人对整个城市房市的理解,买到升值房的成功率更高。
有人问了,花爷,这不就是中介吗?
不不不,靠谱的内行人,一定不是房产中介。
因为屁股决定脑袋,中介的利益点,是销售提成,不是帮你买到最好的房子。
你准备买一套500万的房子,现在有一套520万A级房和一套470万的B级房可以选。对中介来说,不管你买哪套,他拿的提成都差不多。
为了尽快交易,中介一定推荐你买470万的房子,最后帮你省了30万,你还美滋滋的谢谢人家。
等五年后,520万的A级房升值到800万,470万的B级房还在500万左右徘徊的时候,再回头看,如果当初有一个内行人,报价2万帮你做中立的购房分析和决策,你愿意花这2万块钱吗?简直太愿意了。
当然,为了这2万元花得更放心,你可以先花几千元,让内行人为你做一次咨询——仍然是先花小钱,撬动杠杆的思路。
再比如,现在你想买530万的A级房。
但是超预算了,首付不够,亲戚朋友也都借过一圈了,怎么办?
大部分人这时候,就是没办法,眼看着升值的机会溜走。
但其实还有种职业,叫贷款顾问。
专门用各种方法帮你拿到更多贷款,当然,杠杆风险评估也在考量范围之内。
以上这些信息的作用,中介能替代吗?
不能。
那你说花钱买这些关键信息,难道不该花吗?
很多人都不理解,觉得知识付费大多是骗子。
花爷也有个付费社群,但我从来不羞于介绍我在做知识付费,我的社群里有赚钱案例、有各种问题的思路和解答, 但我从来不会说加入了就一定能赚钱,你如果只是付费,不看不想不问不参与,那它一毛钱都不值,肯定是赚不了钱。
即使你每天都看了思考了提问了参与了,也不能保证能赚钱。
我只能说,当你把自己代入聪明人的大脑去思考、代入聪明人的眼界去看世界,你赚钱的能力和几率会变大。
远的不说,文中买房的问题,就为花友提供了一个与90%常人不同的思路。
上周还有个花友反馈,他做投资理财很多年,看完“1元锁定抵扣50元优惠”的玩法,用同样的方法第一次开课就收了40多个学生,收益几万元。
理解了为杠杆付费的道理,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该花的钱,你没花,堵塞了自己的上升空间。
假如你是个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,工资不高,用来租房的预算有限。请问你是住远一点的大房子、每天上班一小时,还是住离公司近的小房子、每天上班步行十分钟?
现实里,90%都选择了前者。
而往往后者才能挤出时间学习、提升自己。
假如你的部门同事、领导,中午都出去吃饭,但公司周边的饭菜有点贵,人均40元。请问你是选择自己做饭、每顿省30元还是咬咬牙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?
现实里,很多人都想选择前者。
而往往后者才能得到更多的场外消息、职场人脉。
千万别说没机会,机会都在小细节里。
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决定,都是煽动未来风暴的蝴蝶翅膀。
当你每过一段时间回头看,上述的三个阶段,你处在哪个阶段?
而你身边那些优秀的人,又处在哪个阶段?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 花爷梦呓换酒钱 )